学习交流 传承文化 助推发展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门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3-12-18浏览次数:315

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追寻岭南心学血脉,开阔思政课教师视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推动我校甘泉文化研究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发展。12月15日至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教师赴江门开展以“学习交流 传承文化 助推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习交流:两校交流凝智慧  学习借鉴促发展

12月15日下午,开启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站——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学习交流活动。

两校思政课教师交流学习

学习交流开始,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郭仲先副校长对我校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田晓功老师介绍了学院的建设情况,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负责人就该课程经验进行了分享。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廖良初教授在听取情况介绍和经验分享后,对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对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表示高度赞赏,提出建立两校长期交流合作机制,互鉴互学,凝聚智慧,共促发展。

后,广州华立学院郭仲先副校长带领我校一行参观了江门校区。江门校区作为华立教育集团旗下的广州华立学院分校,坐落在美丽的滨海城市,依山傍海,端庄大气,环境优美。大家以身为一名华立教育集团的教师而倍感自豪!

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图书馆门前合影

 

传承文化:承任公之胸怀  兴中华之教育

12月16日上午,老师们来到梁启超故居参观学习。梁启超,号任公,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是戊戌变法运动策划人之一。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纵观其不平凡的一生,参加学习的思政课教师皆感悟,作为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一呼百应,叱咤风云;作为学者,他的著述数量至今无人能比;作为教育家,他整整影响了一代人;作为父亲,他为新中国培养了三位科学院院士。不愧是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通过参观学习,大家对梁启超提出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感受颇深纷纷表示要使自己早日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努力担当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大任,秉承先贤之志,助力教育强国

教师在梁启超纪念馆参观学习

 

传承文化:品铮铮报国志  悟拳拳爱国心

12月16日午,老师们前往崖门镇,探寻中国古代四大海战之一宋元崖门海战文化遗址,领略宋元崖海大战的史诗般的历史长卷;瞻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英及忠臣义士英勇不屈、气壮崖海的英雄浩气;欣赏自宋以来历代诗书大家记述吟颂崖海大战的诗书碑刻。

参观学习中,老师们认为,教育当代大学生从民族气节、国防观念等方面深入思考,将本次参观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引入课堂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加强对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育人工作。

大家还参观了崖门古炮台遗址,领略了“烽火渐遥云渐远,神威依旧振边关”的英勇气势。

宋元崖门海战文化遗址门前合影

 

助推发展:知心学之源  明若水之功

12月17日上午,前往陈白沙故居和陈白沙纪念馆参观学习,这是本次学习考察的重点。陈白沙故居和陈白沙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该馆以建于明代的白沙祠和木石牌楼为主轴,正前方是白沙先生铜像广场和陈白沙纪念馆的新建牌楼。从祠堂门进入,依次建有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和碧玉楼,这里是陈白沙侍奉生母、设馆教学、静坐悟道的地方,是一座以记载岭南心学起源的文化圣地。

陈白沙(1428-1500年),明代著名的自然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生命科学家,岭南古琴第一人。其学说则称“白沙学说”或称“江门学派”,是明代心学的先驱。在陈白沙纪念馆贞节堂,老师们积极地探讨如何弘扬好甘泉文化:江门保存着完好的陈白沙故居和纪录他生平的陈白沙纪念馆。在增城,也可以通过打造好尚书湛甘泉府第遗址,莲花书院遗址、湛若水纪念馆等实体展示湛甘泉的生平事迹、心学思想作品、遗物墨宝等,提升群众对甘泉文化的认识,讲好增城故事,擦亮甘泉文化名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老师们参观贞节堂,探讨如何弘扬甘泉文化

我校自2023年5月成立甘泉文化研究中心以来,一直致力于甘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此次,参观学习陈白沙纪念馆,让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近距离深入了解心学思想的源头,从不同角度对甘泉文化的起源和内涵进行了挖掘和诠释,对于助推我校甘泉文化研究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陈白沙纪念馆门前合影

次江门社会实践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创造了高校密切联系和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提供了走进中国江门,领略岭南地方优秀文化的实践考察机会。我院全体教师将挖掘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本次研修考察中的所学、所感、所悟融合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对于我校正在开展的甘泉文化研究、打造增城地方文化品牌,推动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意义



撰稿:刘 燕

排版:刘 燕

初审:龙 林

终审:廖良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