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广大青年要厚植爱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为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何楚婷老师于2022年5月18日带领学生参观仙村阮海天故居,并在这里开展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政课。
阮海天故居位于仙村镇竹园涌,在朴素的环境中,何老师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的内容,深情地为我们讲述了阮海天的光辉革命事迹:1916年,阮海天出生于竹园涌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中山大学抗日剧社、广州苏维埃之友等进步组织。1937年,21岁的阮海天回增城重建党组织,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阮海天在神山小学当教师,白天上课,晚上秘密进行党建工作,并成立仙村党支部。1938年10月下旬,阮海天与队长单容沛等率常备队及武装群众数百人,在竹园涌截击侵犯仙村的日军,打响了增城人民武装抗日第一枪。1939年-1945年期间,阮海天随部队相继在东莞、宝安、陆丰、惠东、增城等地打击日伪军,粉碎敌人3次大规模围剿。阮海天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带领增城人民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为保卫家园、保护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
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述,同学们与历史人物阮海天进行了跨时空的交流。学生代表也分享其在课前搜集到的人物资料。1938年,增城沦陷后,日军数十人沿东江河堤水陆并进,经西福河口到白鹤洲一带骚扰群众。当水路敌人乘着汽艇拖着一艘载有一名被掳的妇女进入白鹤洲水网地带时,22岁的阮海天指挥三区常备队打响了增城人民对日作战的第一枪。在这场战斗中,由阮海天率领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打死打伤敌军20名,击沉敌汽艇一艘,缴获木船一只,极大地振奋了增城老百姓对日作战的军心民心。听完同学代表的发言后,大家被阮海天这位“同龄人”的智慧和勇气深深打动。他之所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根本原因在于他内心深处涌动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情怀激励着他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的利益而战,展现出了战争年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廖良初对本次移动思政课堂表示肯定和赞赏,他强调:“参观阮海天故居不仅是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更是一次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刻。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课,让学生深刻理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将爱国情怀,报国志向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中。”
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虽然不再面临战争的硝烟,但同样需要承担起属于我们的时代责任。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这次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要以阮海天为榜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勇挑重担、起而行之,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本领和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懈努力。
撰稿:张燕金
初审:何楚婷
终审:廖良初